1.1.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随堂演练1.(2015·广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错误;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2.(2015·天津高考·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C为灌溉农具翻车,D为曲辕犁,都不符合题干要求。3.(2015·合肥一模)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解析】选B。明清时期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农业仍是社会主导产业,故A错误;“材料中弃”“”儒就贾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变化有一定影响,故B正确;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故C错误;儒生在封建社会地位一直高于商人,故D错误。4.(2015·湖北重点中学模拟)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解析】选C。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和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促进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故C正确;白银矿藏资源大量开采,在题目中未能反映,故D错误。5.(2015·吉林三模)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描述了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货物的南北贩运,而没有涉及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内容,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货南运、南货北运的长途贩运,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故C错误;从材料可知南北方商品贸易活跃,故D正确。6.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兴起了新的经济形式草市镇经济。(见宋代草市镇表)宋代草市镇四川盆地江南地区地域名市镇数(个)功能地域名市镇数(个)功能成都府路202(179镇23市)茶叶、盐业的贩运、买卖为主两浙西路258(58镇200市)桑蚕缫丝、制笔、冶铸、榨油等潼川450(370两浙330(54府路镇80市)东路镇276市)利州路135(115镇20市)夔州路117(89镇28市)合计904(753镇151市)588(112镇476市)市镇密度0.003个/km20.005个/km2——据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整理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四川与江南地区市镇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解析】第一问,直接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从市镇总数、市镇密度、市镇功能等角度回答。第二问,应从农业手工业水平、交通状况、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答案:不同:数量:四川多于江南;密度:四川低于江南;功能:四川以买卖(集散、贸易)为主,江南以生产为主;比例:四川低于江南。原因: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农业和手工业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商品经济发展;政府财税依赖江南地区。【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