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题6分,共4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相关家庭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相关实验预期目的A在少量食用碱中滴加食醋探究食用碱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B在食用盐中滴加少量淀粉液探究食用盐是否为加碘盐C用激光笔照射淀粉液探究淀粉液是胶体还是溶液D将鸡蛋白溶于水后,滴加AgNO3溶液验证蛋白质中含有氯元素解析碳酸钠、碳酸氢钠均能与乙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食用盐中加入的是化合态的碘,不能用淀粉检验,B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蛋白质不是电解质,不能电离出氯离子,D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答案C2.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现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点燃硫黄,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该气体可以漂白纸浆B.将CuSO4·5H2O加入浓硫酸中,蓝色晶体变为白色,说明浓硫酸具有强的脱水性C.把SO2通入盛有滴加了酚酞试剂的NaOH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作用D.将Cu片加入浓硫酸中,反应剧烈,说明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解析点燃硫黄生成SO2,A正确;选项B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选项C体现了SO2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Cu和浓H2SO4的反应需要加热,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能判断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D错。答案A3.(·潍坊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装置,试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D中的b容器因为与外界大气不通,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答案D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A.在水中加入氯化铁晶体,加热至沸腾,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B.氢氧化铁胶体中的H+、Cl-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C.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D.鉴别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较简便的方法是用激光束照射解析A项实验操作不会制得胶体,会得到沉淀;胶体粒子也能通过滤纸,B项错误;C项,蒸发溶液到溶液快要蒸干时用余热蒸干即可。答案D5.(·阜阳模拟)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实验设计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A向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稀HNO3将Fe氧化为Fe3+B向AgI沉淀中滴入饱和KCl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AgCl比AgI更难溶C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液体分层,下层CCl4显紫色原溶液中存在I-D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浓氨水呈碱性解析硝酸和铁反应生成硝酸铁,铁过量时,铁和Fe3+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滴入硫氰化钾溶液不呈红色,A项错。碘化银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银,B项错。原溶液中含有碘单质,不是碘离子,C项错。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色,D项正确。答案D6.(·吉林模拟)下列实验设计及描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氧化性:KMnO4>Cl2>I2B.图乙所示的实验,根据小试管中液面的变化判断铁钉发生析氢腐蚀C.图丙所示的实验,根据温度计读数的变化用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D.图丁所示的实验,根据试管中液体颜色的变化比较Cl2、Fe3+、I2的氧化性强弱解析图甲中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氧化剂为高锰酸钾,氧化产物为氯气,氯气与KI反应,氯气是氧化剂,I2是氧化产物,故氧化性:KMnO4>Cl2>I2,A项正确;食盐水浸泡过的铁钉发生的是吸氧腐蚀,B项错;图丁通入氯气时,下层先变为紫红色(I-被氧化为I2),然后上层变为黄色(Fe2+被氯气氧化为Fe3+),D项正确。答案B7.(·扬州模拟)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已知Cu2O+2H+===Cu2++Cu+H2O,氢气还原氧化铜后所得红色固体能完全溶于稀硝酸,说明还原产物是铜B.用蒸馏水、酚酞、BaCl2溶液和已知浓度盐酸标准液作试剂,可测定NaOH固体(杂质仅为Na2CO3)的纯度C.实验室中的CCl4含有少量溴,加适量的苯,振荡、静置后分液,可除去CCl4中的溴D.取一定量水垢加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MgCO3解析Cu和Cu2O都能溶于稀HNO3,A项错误,应改为稀H2SO4,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