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标准之争:看GDP还是看生活品质杭州有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新标准在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将“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后,2008年初杭州市对外公布了《2007杭州生活品质评价年度报告》。这份报告让住在杭州以外的人开始接触到一个新词——生活品质,同时也让杭州本地人对耳熟能详的“生活品质”一词有了新认识——原来它也可以这么具象,因为随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这份生活品质评价的指标体系让许多人感觉眼前一亮,因为它和以往的任何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都不一样,给出了一份全新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衡量标准。记者了解到,杭州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其中每一维度包含4个领域,50项指标中则有客观指标26项,主观指标24项,其中28项属于创新性指标。杭州市委秘书长许勤华说:“与以往的城市评价体系相比,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导向从注重以城市建设为本转向以人的生活为本、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转向更加注重人文发展指标,是城市评价领域的一大创新。”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共666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县级城市,在做大城市框架、推进城市化方面发展都非常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过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上,绝大部分城市在拉大框架,城市外形上做了大量文章。我们城市的外观已经非常像发达国家了,城市建筑的高度和豪华程度不亚于发达国家,有些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在塑造城市功能、市民的生活品质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说。在陈文玲看来,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走在了全国城市发展的前列,生活品质评价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标准之争:看GDP还是看生活品质“如果人均GDP快速增长,而老百姓却没有享受到实际成果,那么说明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上存在着缺陷,从而就会形成广大市民对GDP快速增长的不信任。因此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让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共享品质生活,将逐渐成为国内外评价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说。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杭州,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以生活质量来研究评价城市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涌现。综合研究这些指标评价体系后可以发现,对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评价已经不再单纯以GDP为纲。盖了多少大楼,修了几个标致性建筑等城市评判标准已逐渐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样”这些民生指标所取代。一些专家学者告诉记者,在这些评价指标中,透露出来的是“以人为本”。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既要关注人均GDP的增长,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既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更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目前提高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它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成为我们城市的核心价值、城市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说:“与过去许多指标体系只关注GDP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转移重心,不仅仅关注物质文明成果,更把文化文明、民主民生、生态环境作为评价的重点。而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内容,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该如何打造?在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看来,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以工业化程度提升为途径,耗费了大量能源给人们留下隐患。第四次科技革命利用信息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精细化配置实现了低消耗、低污染,全面推动了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因此提高生活品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赋予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使命。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该如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