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Principle)。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crisis)。(见下表)发展阶段(年龄)stage(age)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crisis心理.社会品质psycho-socialvirtue婴儿前期infant(0-1)信赖对不信赖rustvs.mistrust希望hope婴儿后期toddler(2-3)自律性对羞耻.怀疑autonomyvs.Shameanddoubt意志力will,determination幼儿期preschooler(3-6)主导性对罪恶感initiativevs.guilt目标,勇气purpose,courage儿童期school-agechild勤奋对自卑industryvs.inferiority能力competence(7-12orso)青少年期adolescence(12-18orso)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vs.Roleconfusion忠诚fidelity,loyalty成人前期youngadult(the20’s)亲密对孤独intimacyvs.isolation爱love成人中期middleadult(late20’s-50’s)繁衍对停滞generativityvs.Self-absorption关心care成人后期oldadult自我整合对绝望integrityvs.despair睿智wisdom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憾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做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