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2.城郭之制。①“城郭”布局方式勾画了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和形态的嬗变。“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②“城”为君主贵戚所据,“郭”为一般官员和民众所据。3.《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考工记-匠人营国》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①匠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血②营国制度A.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邑都(卿大夫)B.礼制营建制度:尊卑制度、城隅高度、道路宽度具体内容:①都城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世市朝一夫。”②王宫规制“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前朝后寝”。③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特点:①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④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⑤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形成原因: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②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③天子失学,百家争鸣。主要都城: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1①《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著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②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③主要内容:A.城市分布密度。B.城市选址。C.城市布局。D.城市形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E.城市规模。④《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与环境和谐的准则。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定都咸阳的原因:①地理位置:北依九峣山,南屏终南山。②经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③政治:大本营秦咸阳的特点:①磅礴气势,宏大设想。②奇异构思,开万世基业。布局特点:①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②以水系为骨架——关中八水。③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重点)工程建设——长城7.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斗城”。布局结构:①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②手工业作坊:城东北。③礼制建设:明堂辟雍。④园林:上林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仙境模式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一池三山”: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A.仍保持了很强的生产性质。B.昆明池等池沼起到了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C.演武与屯兵。⑤市肆: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通市等七市。⑥闾里:设弹室8.东汉洛阳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①定址原因:北高南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既有天然屏障,又便于交通。②“九六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2③宫殿:南宫、北宫南宫:皇帝议政和受朝臣朝贺的地方。北宫:位于骓阳城北偏西。风景秀丽,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④园林:芳林苑祭祀建筑:太庙、灵台、明堂⑤街道和市场A.有24条大街。B.三市南市:城东外马市:城南外金市:西城中,此市最大。9.名词解释①闾里:汉长安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长安共有160多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闾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②陵城:汉在长安周围皇帝陵墓附近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其中茂陵最大,号称有27万人。西汉王朝的11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10.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原因:A.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人口大量南迁。“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