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认识螳螂教案【篇一:大班科学教案说课稿:昆虫找家】大班科学教案:昆虫找家活动目的:1、认识常见昆虫的食物,模仿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2、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活动准备:1、幼儿对昆虫的已有经验。2、昆虫头饰若干,如蜜蜂、萤火虫、螳螂、蚕、蟑螂、蚊子、苍蝇、七星瓢虫、蚯蚓等。(幼儿人手一个,可有重复,但确保每组的小朋友拿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可多准备些幼儿熟悉的昆虫)。3、昆虫拼图若干,画架若干(每组一张拼图,每组一个画架)。意义:昆虫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一种小动物。学习昆虫的一系列常识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增加对昆虫的观察,增加幼儿的经验。如果单纯灌输给幼儿知识难免会枯燥和缺乏趣味性,所以可以通过模仿游戏来加深幼儿的印象。区分害虫和益虫是培养幼儿分类的能力,通过分类,让幼儿养成保护益虫的意识。重难点:通过昆虫对人类的影响正确区分害虫和益虫克服难点:用生动易懂的例子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并通过课外的扩展帮助幼儿认识益虫和害虫区分的特点。这里的已有经验一般是昆虫的外形和运动形态,当然也可能包括这个活动要幼儿认识到的一些常识,这些都是为这个活动做的铺垫。人手一个是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环节中,头饰在游戏之前再分发,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每组幼儿之所以不同的昆虫头饰,是因为如果每个幼儿都一样,有些幼儿会跟风,就不动脑筋的跟着别的幼儿进行下面的活动。多准备熟悉的昆虫是为了利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利开展活动。拼图是为了导入主题,幼儿的好奇心都是很大的,拼图能带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能够让他们提起兴趣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解开奥秘。每组一张是为了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4、音乐带、录音机。5、森林场景,益虫的家和害虫的家。活动过程:一、导入:认识昆虫1“、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拼图游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动物?请小朋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幼儿操作,教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2“、师:蝴蝶和蚂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呢?昆虫它们都”长什么样呀?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它们是小型节肢动物。体躯由一系列环节即体节所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通常具两对翅。)3“”、师:除了蝴蝶、蚂蚁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卡。二、游戏《昆虫找食》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请小朋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昆虫),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寻找并戴上头饰。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愉快地进行游戏。布置一个生动的场景,能够让幼儿像置身在故事情节中一样,利用帮助小昆虫回家的故事情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不单纯是枯燥的分类。有游戏的方式引出幼儿的已有经验,提高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展示结果,能够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并且让幼儿产生成就感。提问可以每组选择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因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幼儿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加以表扬,让能力弱的幼儿有自信进行下面的活动。引出昆虫的基本特征。这括号里的内容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在总结的时候应该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这不是重点,所以可以简单的带过。引出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思维。教师准备的图卡应该丰富些,要考虑到幼儿一般能回答到的昆虫。图卡的出示能够让幼儿形象的观察到昆虫的特点。在小班和中班对昆虫多多少少都有些认识,对于大班来说如果还停留在认识昆虫,那就太浅显了,所以目标难度就有所提升,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它们吃什么。因为区分害虫和益虫,也可以根据昆虫的饮食习惯来判断。2“”、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寻找食物。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寻找食物图卡。教师带领每组小朋友到达指定地点挑选食物图卡。(图卡有蜂蜜、露水、飞蛾、蚊子、各种人类食物等)3“、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5~8位幼儿回答。三、益虫和害虫1“、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