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E)作为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的分析与探讨(1.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余洪方2.天津万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张亮)0、前言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城市道路地下管线都是种类繁多,如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煤气管线、电力管线、通讯管线等等。由于各种管线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道路管线设计合理规划难度非常大,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困难,对城市道路进行开膛破肚也就见怪不怪了,人们形象地称这些城市道路为"拉链路"。大量"拉链路"的存在破坏了城市道路的完整性,缩短了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交通堵塞和交通安全隐患。1、现有管线模式的弊端在现有的地下管线规划模式下,每一种管线都需要单独修建自己的检查井(见右图),从而造成了道路地面上井盖遍地,据行业统计显示像武汉市,道路地面井盖总数超过了一百万个。贵阳日报曾经报道,贵阳城区道路上的各类井盖有43000多个。现有管线模式弊端之一是检查井井盖与周围道路地面的存在的高差现象十分普遍,最大高差可达十厘米以上,有报道称天津10条道路上与路面不平齐的下水道井盖就达1213个,容易造成交通隐患;弊端之二是目前的检查井井盖主要有铸铁井盖、钢纤维混凝土井盖和塑料井盖三种。铸铁井盖容易被盗,钢纤维混凝土井盖和塑料井盖容易被超载车辆压碎从而造成交通事故和人身事故;弊端之三是地下管线的管理和建设是各自为政,混乱无序。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地下管线家底不清的现状普遍存在,加上归属各部门的管线档案互不相通,除了马路经常被开挖、工程延期外,也屡屡造成建设过程中挖断管线的事故。2010年7月28日,在原南京塑料四厂旧址附近平整拆迁土地过程中,由于挖掘机挖穿地下丙烯管道,丙烯泄漏后遇到明火发生爆燃。事故造成13人死亡、14人重伤,120人住院治疗。类似的事情在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据统计,2004年北京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处理突发事故156起,其中施工挖断造成漏气事故占突发事故的35.3%;2005年1至11月,北京平均每5天就有一起因市政施工不当造成的水管破裂事故。这些现象反应的是城市地下管线现行模式的严重不合理。2、“综合管廊”的出现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城市安全与繁荣的根基所在。鉴于目前国内城市道路管线的现状,"综合管廊"的概念浮出水面。所谓“综合管廊”,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即在1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各管线需要开通时,只需通知有关负责部门,接通接口即可,既便于修理,又节省了投资。"综合管廊"的概念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但法规欠缺和利益纠葛又常常让其叫好不叫座,国内推广使用非常有限。青岛市曾计划投资百亿元打造全国最长”地下城市管线系统”,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也尝试铺设了一部分地下管道综合系统,管理者们试图用这种被称为”综合管廊”的市政工程解决马路常年被”开膛破肚”的现状,可保证城市路面不再开挖,且下水道井盖也随之大为减少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管廊”照片事实上,成熟的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完全可以解决马路常年被”开膛破肚“和”遍地井盖“的现象。下图被称为“共同沟”的地下管线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网布置形式,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日本的共同沟(综合管廊)模式示意图欧洲某国的综合管廊模式(注:上述数据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23、“综合管廊”的优点由于综合管廊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综合管廊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