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幕的传奇的舞台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都用他们的人生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剧本,千万的剧本组成了这个时代的序曲。《立春》就是讲述了这么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从中透着被时代左右的心酸,生活所迫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渐消的情谊,面对剧中人物的遭遇命运的作弄,在为他们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思索:在不可扭转的命运之下,人生要如何才能活的自由快乐,活的精彩。王彩玲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导演采用很别样的艺术手法作为电影的开端:广播里播放着一个高雅的女声独唱,吸引到一个平凡而忙碌的青年忍不住在人流中驻足聆听,随后广播里说出了演唱者的名字——王彩玲。不久后歌声主角的登场,和动听的嗓音所不匹配的是演唱者是一个长相不算好看,身材中庸,气质不佳的中年妇女形象。电影一开始并没有把她的真实情况介绍完整,而是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将她的形象描绘出来。她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自傲清高,见过大世面的艺术家。在周瑜向她求师时,不耐烦的口气中似乎透着大牌艺术家对普通庸俗小市民的嘲笑。而后随着镜头的推移,揭露了她藏在世人口中所谓“在北京进修过”光晕后的真实。她不过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北漂一族”,有着去巴黎艺术大厅演唱的梦想的平凡人。她渴望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向世界献唱,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梦,而去北京发展正是那个时代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迷茫的是你可以看见北京坐落在那里,但这座城市却被无形的力量过的密不透风,你怎么走怎么摸也进不去。去北京的路太难,碰撞上去北京的强烈愿望,逼得没家庭没背景的普通妇女砸锅卖铁买假户口。她对追逐梦想热爱演唱,爱到就算经济拮据,也要和坚守在演唱会大厅外直到从票贩手里买到折扣票后飞奔进去;现实残酷命运无情,让没有背景的她在艺术团空荡的大楼里唱到泪流也没有施舍给她一点点靠近梦想的希望。命运的蹉跎摧毁了有才华且努力的她,而在她生命中走过的5个不同的个人,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黄四宝是王彩玲最无法忘怀人吧,两人都对艺术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也一样被命运切断梦想,切断希望。黄四宝和王彩玲一样,热爱绘画,爱的执着。即便得不到家里的支持,但还是坚持着一次有一次奔向北京的城门。他又一次挤上载满希望通往北京的火车,但带回的只有灌满酒精的肉体与浸满泪水的灵魂,或许只有泡进酒缸才能注满他内心的悲伤。一次烂醉后他踉跄的找到王彩玲,卧倒在地上失声痛哭,两人相背泪流,那哭声包含的太多,对自己弱小命运的怨念,对自己不公遭遇的心酸,对遭强硬现实逼迫又无力反抗的痛恨,对实现不了理想而又放弃不能的无可奈何。命运像是暴君一样独裁,而他们只能充当被压榨的奴隶,任听打骂翻身不能,这是何等的悲凉。黄四宝帅气的外表和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吸引着王彩玲。她幻想着能和他一起实现梦想,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而现实却是在众目睽睽他对王彩玲羞辱之后愤恨离去。理想无门的事实,爱情破灭的真实,被打击的骄傲,被凌虐的自尊,捏碎了一个女人脆弱的心。周瑜是这部影片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他乐观,坦陈,单纯的被王彩玲歌声吸引,即便被当做土鳖嘲笑,也能傻傻的一笑而过自信的唱出自己的歌;他仗义体贴,支持着在艺术中孤独坚持的黄四宝,不忘赶去给买了火车站票兄弟送去小马扎;他幽默善良,剧中的幽默台词搞笑桥段大多出自他口。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平凡人,坦诚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缺点,乐观真实的度过每一天。他和王彩玲的爱情遭到了王彩玲冷漠的拒绝,尖酸犀利的言论打击了这个真实过活的男人。我时常在想,如果王彩玲那时放弃她空白的骄傲,如果她能理解体会接纳这个真正关心她的人,她的人生是不是可以更美好更快乐一点。胡老师是电影里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加重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惨淡的未来和对艺术的拒绝压迫。电影有个细节描写:在文艺演出前他积极细致的整理了自己的装扮,但充满热情地表演却遭到众人的嬉笑,在散去的人流中他羞赧的逃上大巴。两人对艺术的热情却遭世人冷眼质疑的同样遭遇使两人互怜互惜成为知音。胡老师在世人的质疑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