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俗话说:聪明的幼儿会玩。这是因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身心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游戏行为的水平也高,因此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幼儿的各类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意义,可反映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年龄依据及实践提示1装扮行为(1)游戏主题托班幼儿往往是在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现一些短暂的装扮动作,由于这些动作的无序性还不构成一个游戏主题。小班幼儿在形象玩具的诱导下出现了一系列连贯而有序的装扮动作,逐渐形成了被一个个名称概括的游戏主题,这些主题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经验相关,因此游戏环境可围绕从“娃娃家”到“医院”和“超市”逐步扩大。中、大班幼儿开始能够脱离形象玩具的诱导,以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来作为游戏主题,以自己的意愿来发起游戏,主动寻找材料来展开游戏主题,游戏主题的范围可逐步扩大到他们经历过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给他们自主表现各种游戏主题的机会。(2)游戏情节小班幼儿的游戏主题中情节比较单一,往往在玩具形象的影响下表现该主题最典型的游戏情节,比如“娃娃家”主题就是烧饭、吃饭、“医院”主题就是打针和听诊每个游戏情节中的动作也比较简单。中、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思出日益丰富和游戏情节,一个游戏主题往往会有五个以上的游戏情节展开,如“医院”主题中会有挂号、开药、住院、开刀化验等各种情节出现,使游戏呈现出复杂的戏剧效果。(3)角色扮演托班幼儿有装扮动作但还没有出现角色意识,分不清真的和假的,更谈不上理解角色的行为,更多的是模仿角色原形的典型动作比如开车、打针、喂娃娃等。小班幼儿开始出现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常常还会真假混淆,能够了解熟悉的角色行为,出现对应性角色比如妈妈和宝宝、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等。中大班幼儿对自发开展的游戏主题有着比较清晰的角色意识,角色认知水平提高,能较好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逼真地表现角色行为,在大量对应性角色的基础上出现了同一性角色(比如医生和医生的角额色交往)和关联性角色(一人扮演多个角色)。2替代行为(1)替代物托、小班幼儿会在某一形象玩具的诱导下使用替代物,比如在有形象玩具娃娃的情况下,会用其他物品(如积木)替代味奶瓶来喂娃娃,或者在有形象玩具奶瓶的情况下,会用其他物品(如枕头)来替代为娃娃,但在没有任何形象玩具的情况下,则不会使用替代物进行装扮。同时,对托、小班幼儿来说,眼前可见的物品与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之间的某些特征越相似,就越容易诱发出装扮行为。中、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在没有形象玩具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替代物了,并追求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的相似性,有时为了满足替代的需要,会通过简单的制作实现替代,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大班幼儿还能用很不相似的物品来进行替代,以实现游戏意愿。(2)替代特征托、小班幼儿是从单物替代(在某个装扮行为里要用到几个物品的话,只有一个是替代物,其他必定是形象物、模拟物)和单功能替代(即如果把一个小木片当成梳子,这个小木片在一段时间里总是用来替代成梳子)逐步过渡到同时使用二三个替代物,在一段时间里同一个物品也可以替代成几种不同的物品。中、大班幼儿已经能灵活使用替代物,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替代物来进行装扮,同一个物品可以根据情节的展开随时替代成不同的物品,实现多功能替代。3操作行为(1)搭建作品托、小班幼儿没有搭建目的,只是摆弄和堆积结构材料,或是先有搭建行为,然后根据搭建的作品来命名,作品以垒高、延长、堆积为主要特征,多为物规则的作品结构。小、中班幼儿作品搭建意识仍不清晰,常常边搭边想不断改变搭建意图,搭成什么算什么,作品特征中出现平铺、架空、围合,但结构简单单个作品所用的材料数量不多。中、大班幼儿搭建的作品意识逐渐清晰,能够先想再搭但也会因为搭建技能和材料的限制而改变搭建意图,开始合理选择材料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来进行搭建,注意形状对称,作品的结构丰富起来,单个作品的材料数量增多,出现作品主题,即一个主题中有若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