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1、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食品行业归类,速冻食品被划归到方便食品制造业中。根据《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5,300亿,年均增长30%。因此,为鼓励和扶持速冻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推广计划。(2)冷链物流保障速冻食品质量安全速冻食品的发展与冷链物流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2011年国内冷链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冷库总容量900万吨,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00亿元。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冷库容量将新增1,000万吨,冷藏运输车新增4万辆,在大中城市周围规划设立低温配送中心,形成从生产到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的冷链物流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为速冻食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3)零售市场的拓展在一线城市布局的初步完成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卖场已经开始向二线城市拓展,并且拓展速度普遍加快。同时随着城市社区大型化的发展,连锁超市和社区便利店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商务部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国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4)消费升级带动行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消费者购买力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未来20年,中国将有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在中国,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3倍,城市化进程将因此大幅提高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为总体消费者购买力提供巨大的助推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增长7.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于温饱发展成为追求高品质、方便快捷的消费,因此对营养价值高、食用便利、安全卫生的速冻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亚洲国家发展速冻食品的经验,人均年收入1,500美元是消费速冻食品的临界点。它意味着只有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时,国民才会对消费速冻食品有更多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人民币,远远超过1,500美元的速冻食品消费临界点,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消费群体阶层的发展壮大,我国消费者购买能力将大大提高,速冻食品行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5)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我国是世界农副产品生产大国,速冻食品生产所需的面、米、肉、蛋、蔬菜等原料均可由国内提供,不仅储备丰富,且质优价廉。充足的原料供应是速冻食品行业发展坚实的基础。(6)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并将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我国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八)》,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反映国情、顺应民意的背景下发布的,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首次以“食品安全”的名称命名该法;二是强化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三是建立了“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四是明确规定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的连带责任;五是首创了“假一赔十、损一赔十”的规则。此外,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4月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后于2013年2月修正),提出了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推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