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上市公司为例在我国会计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有一类问题始终相伴的,那就是计量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给予了上市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研究公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围绕着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进行了理论阐述,以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其次,结合着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现状,研究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再次,根据实证分析的要求,选择几家最符合本研究需要的上市公司,作为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搜集具体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从完善公允价值使用的角度为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盈余管理;上市公司1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1.3研究目的1.4研究方法的设计2相关理论基础2.1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2.2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2.3盈余管理的动机2.4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3.1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3.2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4案例分析4.1上市公司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4.2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4.3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5建议5.1加大对公允价值信息公开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健全信息披露体系5.2进一步健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挤压盈余管理的留余空间5.3营造良好的使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5.4强化对公允价值计量监控6结论1绪论1.1研究背景在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有一类问题是始终相伴的,那就是计量问题,这也是会计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因此,要想有力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选择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会计计量模式。而这种选择能否成功,首先要取决于计量属性的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成本计量由于其信息统计不全面,不能即时反馈等缺陷遭受财务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外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引用比较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替代历史成本属性,甚至被作为首选的计量属性。主要原因是其及时性和相关性可以非常恰当的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准则当中,突出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其全面地引入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涵盖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如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等,都在其应用的范畴之内[1]。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我们很难准确地确定公允价值,即使是确定,其可靠性也是非常低的;另一方面财务数据的可操纵性却在不断增大,操作利润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就当前的市场环境来说,出现上述现象其实是在所难免的。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得渠道的不透明、不畅通。所以,引入公允价值是否会成为利润操纵点工具,公允价值的应用到底对盈余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抑制作用还是为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都值得我们去探讨。1.2研究意义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会计问题,而盈余管理一直是企业自身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不但是满足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满足了市场实践经济中所需要了解和解决的。(1)从理论角度,阐释了盈余管理及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论证了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盈余管理中应用公允价值的理论根据。(2)从实践方面,应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择若干家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以其相关的数据为依托,分析了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而发生的变化,以很好地纠正财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