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袁蓉(1980-),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产业经济。收稿日期:2020年10月17日。中国种茶、制茶以及饮茶历史悠久,自“神农尝百草”开始,茶便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形成集修身、养性、情趣、美学、哲理为一体的茶文化传统,使其深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浓缩与精髓[1]。当然,中国茶叶生产、销售以及茶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农耕经济与文化的烙印,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纵使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茶产业明显存在过渡开发、茶叶农药残留严重、重金属超标、产品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不足等等问题,使得近几年我国茶产业发展一直徘徊不前,甚至茶叶出口贸易量逐年递减。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观念不断地提升,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到当前各行各业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的生存共识,其精神实质是要求绿色环保、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茶产业的问题源自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茶叶质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以至于在出口贸易中受挫,因此在基于绿色环保理念下,深入挖掘我国茶产业的潜力,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促进茶产业转型与升级已成为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行业依靠政府利好政策,全国各地茶叶生产、销售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已经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一半左右。据有关记载,2000年我国茶园面积约89.8亿平方米,2012年则增加到235.3亿平方米,每年平均新增茶园12亿平方米,快速发展导致我国茶叶生产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回答记者关于我国茶叶生产相关问题中说到:“茶产业的头号问题,就是规模过大产能过剩,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快速扩大茶叶种植面积。”[2]该问题源自于我国茶叶行业的生产管理落后,而导致盲目种植、开发茶园,且茶企业竞争力弱,产业结构缺乏科学性等问题。1.1茶企业竞争力弱,欠缺品牌意识全国在良好政策的驱使下,各个地方茶叶产业发展较快,但纵观全国各地茶企业能叫出响当当的名字非常之少,各地更是缺乏茶叶龙头企业。虽然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日春茶叶等企业在积极探索茶企业品牌之路,但由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当下国内经济的影响,我国茶企业产业链至今未形成,茶叶生产散户和小规模企业生产居多,茶叶种植不够科学,茶叶生产设备落后,加工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小作坊茶叶生产较为随意,以至于茶叶加工质量与标准要求相差太大,至今也未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很难推行现代化营销理念,更加缺乏绿色环保理念,但当今是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时代,若继续采用传统企业管理,不顾茶叶的绿色健康,很难使茶叶的生产、销售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会导致茶叶产品缺乏特色,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自然弱。1.2茶产业结构缺乏科学性我国茶行业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小等特点,直接导致茶叶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茶叶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茶行业基本以“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主,虽然近些年大型的茶园开发也比较多,如2013年安溪茶园面积已有60万亩,其中铁观音等名优茶品的茶园面积占比高达60%以上,[3]其中也不乏企业开发种植的茶园。但从全国来看,整体上经营集约化程度比较低,绝大多数茶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茶叶加工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规范化的标准要求,也没有检测标准,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发挥茶叶的附加值,近些年来茶园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等旅游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我国各地虽然在积极开展这些项目,但形式基本雷同没有突出各个地方的特色,发展也较为缓慢,此外,有的地方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如安溪至今没有五星级酒店,很难实现茶叶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1.3茶叶质量有待提高近些年来,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报道逐年增多,虽然国家规定严禁使用某些农药和化学用品等,茶叶生产中农药残留严重、重金属含量超标、有害微生物残留等有了明显的降低,但我国因各方面的原因,不少茶农违背国家制度或者使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