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二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一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概述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涵义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信用为经营对象的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商业银行的管理是商业银行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例题·单选题】商业银行的经营是指对其所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的()。A.组织和控制B.组织和营销C.控制和监督D.计划和组织『正确答案』B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内容1.商业银行的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负债业务的组织和营销;(2)资产业务的组织和营销;(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组织和营销2.商业银行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产负债管理;(2)财务管理;(3)风险管理;(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关系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管理是为了确保经营的效率,服务于经营,为了更好地经营。因此,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四、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一)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通常把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归纳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三大原则。1.安全性原则资金经营安全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资金流动和盈利、保持银行良好信誉的前提,被视为三大原则的首要原则。2.流动性原则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二)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有效支持下,实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工序化,后台交易处理集中化、专业化,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运行的整体效率、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新的业务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前后台分离。具体是:(1)前台的营业网点从会计核算型向服务营销型转变,其主要职责是产品营销、柜台服务以及风险控制;(2)后台主要负责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维护,集中处理非实时业务批量交易、财务核算以及业务稽核监督,包括集中运行、集中录入、集中交易、集中核算、集中金库、集中监督等事项。新型的业务运营模式与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相比有以下优点:(1)前台营业网点业务操作规范化、工序化。(2)实现业务集约化处理。(3)实现效率提升。(4)提高风险防范能力。(5)大大降低成本。三、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市场营销(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涵义(二)与客户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关系营销。所谓关系营销就是将商业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建立、培养、发展作为营销的对象,以推动其中间产品销售的一种理念。关系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是对顾客的理解。四、负债经营(一)存款经营的基本内容负债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存款。(二)影响存款经营的因素1.支付机制的创新。支付机制是指一种用于资金转账,进行支付和债务结算的系统。2.存款创造的调控。3.政府的监管措施。(三)存款经营的衍生服务——现金管理1.现金管理服务产生的背景Q条例是指美联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金融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其内容是: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当时,这一上限规定为2.5%,这一利率直至1957年都不曾调整,而此后调整次数频繁,它对银行资金来源去向都产生了显著影响。“Q条例”成为美国创建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最初动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形成滞胀现象。由于“Q条例”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5.25%~5.5%的规定,使得公众对存款越来越没有兴趣。而在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于是,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在美国需要这种服务的客户多是大型的国内公司、跨国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存款人。这种需求的增长原因主要是由于《Q项条例》的限制,使存款利息收入低于他们在市场上的增值收入;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闲置资金的成本;支票托收程序效率低下以及吸收存款和支票托收方面的地域限制造成大量在途资金。2.服务的内容(1)资金管理类服务:包括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