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赶海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认读两条绿线内生字;结合语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束手就擒、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抄写课后生词。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继续练习“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扣“趣”品文,通过朗读、比较、练写等言语实践,感受“摸、捏”等动词的精妙和“嘿、咦”等语气词所表达的情趣,体会赶海的无穷乐趣。4.初步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能够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凭借生活经历和想象,练写生活中其它趣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并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继续练习“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扣“趣”品文,通过朗读、比较、练写等言语实践,感受“摸、捏”等动词的精妙和“嘿、咦”等语气词所表达的情趣,体会赶海的无穷乐趣。难点:能够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凭借生活经历或想象,练写生活中其它趣事。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交流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情况。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继续练习“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赶海的无限乐趣。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四、教与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页)教师:1.多媒体课件、练习纸。2.提前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指导。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情境导入,识题激趣(出示大海背景图,播放歌曲《大海呀,故乡》,把学生带入情境)1.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段动人的旋律,将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喜欢大海吗?简要说说原因,引出课题。2.师:是的,正如大家所说,当大海退潮后,大海会留下很多宝贝,快看!有奇形怪状的贝壳,五颜六色的海星,神气威武的大虾(师边描述边在黑板上相机贴上浪花、海星、大虾等图片)……这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海滩上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赶海。(板书课题)1要素概括法时间:暑假里的一天地点:海边人物:我和舅舅事件:赶海(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3.指导朗读课题:带着赶海时的愉快心情朗读(二)检查预习,整体知趣1.出示词串,自由练读暑假舅舅去赶海沙滩浪花抓海星螃蟹逃窜夹住手大虾长须成俘虏2.需注意的读音:“暑”不能读成“chǔ”、“虏”读“lǔ”、“夹”念“jiā”;3.交流识记,指导书写:重点交流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感到难写易错的生字,如“暑、舅、夹、俘虏”等字。(1)依据字理识写生字“夹”:出示“夹”的甲骨文,有什么发现?(夹,甲骨文像两个人在一个人的两腋之下,表示一个人被两人从左右两边挟持。)利用象形记忆,感受汉字意义。书写时,注意第二笔的点与第三笔的撇不能和第一笔的横连起来。(2)“暑、舅”两个上中下结构的字,要注意整个字不要过长,其中“暑”字要注意上、下两个“日”的变化;“舅”字的“臼”要写得扁些。(3)学生对照自己书写的汉字,修改、练写、巩固。4.概括课文,理清文脉(1)默读课文,结合词串,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复习“要素概括法”:回忆学过的记事文章一般有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思考:学生组织语言,尝试概括。(2)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说说对赶海的感受吗?(板书:趣)哪几个自然段重点写了赶海趣事?(2、3自然段)(3)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赶海时的哪几件趣事?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观察“摸、捉、捏”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调换位置,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强调“捏”字的写法。(4)小结: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追浪花,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