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PF1F2O解析几何复习策略一.回顾2007年高考试题特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07年高考试题的中解析几何题的特点(参照附表):1.分值比重较大解析几何在每份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最低为北京文科卷19分,最高为上海文科卷34分,平均为26.7分,其中安徽卷理科22分比2006年减少5分,文科33分,比2006年增加4分;题量一般在3~5题,其中一题为综合题。2.重点突出,覆盖面广试题注重对通性通法,基础知识的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石,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试题十分重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也注重考查数学思想和通性通法,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设而不求法等;除此之外,许多试卷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例1.(湖南卷,理9)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在其右准线上存在使线段的中垂线过点,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B.C.D.解法1则线段的中点坐标为,的斜率为,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所以,整理得,,.故选D.解法2.连结,设右准线与轴的交点为,则,1由,得,解得,即,故选D注: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关于的不等式,解法1是通性通法,解法2利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边的不等关系,简洁明快,具有很好的区分度。3.注重综合综合性强是解析几何试题的重要特点,解析几何试题的综合性可概括为两类:一、纵向联系,特别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近两年安徽卷中解几试题基本是纵向联系题。二、横向联系,解析几何可与集合、简易逻辑、函数、方程、数列、三角、平面几何、平面向量、不等式、导数等知识点融合;特别是与新增内容的综合,如线性规划与集合、平面几何的综合,圆锥曲线与向量、导数的综合问题等,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体现了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思想,能极好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例2.(江苏卷第10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平面区域且,则平面区域的面积为()A.B.C.D.注:本题线性规划与集合的综合题,其本质是映射问题,可采用换元法解答。例3.(全国卷Ⅰ,文22)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过F1的直线交椭圆于B、D两点,过F2的直线交椭圆于A、C两点,且AC⊥BD,垂足为P.(Ⅰ)设P点的坐标为(x0,y0),证明:;(Ⅱ)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小值.注:本题以椭圆为载体,以直线、圆、椭圆的位置关系为依托,并与不等式进行整合,既考查了圆和椭圆的基本性质,又考查了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总之,2007年高考试卷解析几何试题的特点有:分值比重较大、重点突出、综合性强,是高考重点和热点之一。二.复习建议1.夯实基础,掌握通性通法(1)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①直线的斜率、方程、位置关系的判定、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②线性规划;③圆的方程、几何性质;④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弦长公式。(2)掌握通性通法: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采用设而不求法及方程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来求解;求离心率问题转化为、、的关系问题;利用直译法、定义法、转代法、参数法求轨迹方程等。我们以2006年安徽卷的解答题为例,体会一下。例4.(2006年安徽卷,理22)如图,F为双曲线C:的右焦点。P为双曲线C右支上一2OFxyPMHN点,且位于轴上方,M为左准线上一点,为坐标原点。已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Ⅰ)写出双曲线C的离心率与的关系式;(Ⅱ)当时,经过焦点F且平行于OP的直线交双曲线于A、B点,若,求此时的双曲线方程。解: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作双曲线的右准线交PM于H,则,又,。(Ⅱ)当时,,,,双曲线为,设P,则,,所以直线OP的斜率为,则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到双曲线方程得:,又,由得:,解得,则,所以为所求。注: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弦长公式,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关系等知识和方程的思想及运算能力。(3)注意思维的缜密性,避免如下常犯的错误:①求直线方程时,忽视斜率不存在的情况。②求轨迹方程时忽视“纯粹性”、“完备性”。③混淆“直线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