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汉魏晋散文单元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2、以朗读带动理解,加强语感训练。3、培养学生判别词义的方法和推断词语用法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19.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重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评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熟读成诵,合作讨论,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解题及作者简介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慕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三、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序用以记事,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1、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用心爱心专心分三部分(一)叙宴集盛况;(二)发人生感慨;(三)明作序要旨。2、理清背诵思路写景状物畅叙幽情欣于所遇,及其既倦兰亭集序慨叹向之所欲,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昔人兴感,若合一契明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叙3、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4、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理清背诵思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