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概览春秋、战国汉代宋、明明末清初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图示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人之性恶”1德服人乐来规范人的行为(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轻巧识记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史料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解读该史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激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史料二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解读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史料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解读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史论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