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四川专用通史版)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考纲要求](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必修三内容]1.背景2.代表人物[思维导图]地主阶级三个派别对西学的态度[选修二内容]史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序》解读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来威胁,维护清政府统治。史料二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解读史料充分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即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史论1“睁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史论2“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实质(1)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1.(2013·重庆高考)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此题的关键词句一是“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其含义是知道抵御外国的侵略虽然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二是“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四洲志》主要介绍了西方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天演论》的基本思想是优胜劣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2013·大纲全国高考)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答案D解析本题以《劝学篇》切入考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思想的比较,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张之洞是晚清地方督抚,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思想相对开明,但其主张并不能代表整个清政府,排除A、C两项;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的著作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共鸣,既可看出洋务派思想没有完全过时,又可看出其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排除B项。答案选D项。3.(2013·天津高考)“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批评者具有国民意识,通晓世界形势,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应是维新派;而被批评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即先进技术,应是洋务派。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