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四川专用通史版)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饮食文化变化3.居室建筑变化[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1[思维导图]2史料一图一晚清上海图二民国初图三1922年孙中山衙门百姓跪官年躬身问候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希尔,亲切握手解读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交礼仪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史料二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解读史料列举了许多吃、用的洋货,并且用“新到”打广告宣传,表明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崇尚西洋事物。史料三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解读史料表明19世纪末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在吃、穿、住、行等多方面均出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史论1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特点(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史论2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3)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4)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2013·四川高考)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3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因为受中国古代轻视艺人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影视明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明星代言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2.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3.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中南重镇武汉,大街小巷,处处可闻“咔嚓”声。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A.外国传教会的组织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有关断发易服的法令,推动了剪辫运动的发展。4.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