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题型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理解文言句式,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不是”。它是高考翻译题的重要采分点。边练边悟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宾语前置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解析(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它也是高考翻译中的重要采分点。边练边悟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6.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解析(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三)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1.谓语前置句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