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走向及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解析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认真作答。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从律诗结构上说,颔联是承首联而写,而且用了否定性说法来突出、强调“怜弦直”“爱局方”语意。新课标卷一直突出对读懂诗歌的考查,该题能从两联内容上的联系的角度切入考查,是一道好题。(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解析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试题评点该题一题两问,一问表达技巧,不过,问法较含蓄;二问思想感情,答该问,考生很容易答出“表现方正之品德”,对借二物写自己的遭遇及对世事的感慨这一点还须结合后面三联及注释来理解。2.(20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①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解析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诗歌的形象(意象)及意境。题干要求“描述”“景物”,显然不是名词性意象,“应有”暗示考生要答全,画扇中应有六种景物,其中“落叶”很容易被漏掉。描述画面,答出意境特点,是新课标卷的保留题目。(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解析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