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从容说课《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序》则是鲁迅先生为这部短篇小说集写的一篇序文。文中作者概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下的自我灵魂进行了深人的剖析,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意图。叙述过去的事情,有些文章往往失之零散,而鲁迅先生则从为父病四处忙写起,依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在南京求新知,开眼界;在仙台攻医学,欲救民;在东京搞文艺,唤民众;在北京抄古碑,泄忧闷,应索稿,挥战笔的生活经历。从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他思想发展的进程。文笔朴素、简括、沉郁,给读者以强大的感召力。鲁迅先生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自我灵魂的剖析十分透彻,再加之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精辟,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距离,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这篇序言,深刻感悟作者忧愤深广的思想是本课教学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我们把“在反复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的自身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捕捉《<呐喊>自序》的‘道’,即贯穿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的难点。采用研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将难懂的语句画出来,理清文章叙述了几件事,借助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与思想。二、指导阅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发放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其阅读参考。其二,设计思考题,要求学生阅读后讨论。三、展示研读成果。四、质疑释难,探究提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2.理解和掌握“寂寞、川资、格致、不名一钱、慰藉、侥幸、悬揣”等词语。能力目标1.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自身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历程。●教学难点捕捉《〈呐喊〉自序》的“道”,即贯穿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2.提问、讨论和点拨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研究性阅读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小说,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思想发展。2.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关系?3.认真阅读课文,将难懂的语句画出来。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相关资料,自行研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多媒体投影显示)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这首诗写于1903年。鲁迅先生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2年东渡日本,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并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留下了这首明志诗,“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诗中可看到二十一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精神贯穿鲁迅先生的一生,无论是苦闷彷徨时,还是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一文。2.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作品有哪些?(学生回答:《故乡》《社戏》《孔乙己》)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学生回答:《呐喊》)回答得非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板书:《呐喊》自序二、了解“序”这种文体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