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一、前置性补偿(一)知识链接:1、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2、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3、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4、离别诗中常见意象(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如李白的《劳劳亭歌》谢公亭又称谢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如李白的《谢公亭》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如《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5、离别诗的情感1、哀伤惜别。2、安慰劝勉。3、坦诚心志。6、送别诗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7、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