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在进行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表达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教学重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教学设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成才之路》做好预习,了解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二、导入新课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补充字词解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四、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一)明确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强调:出现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鉴历史,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上阙写到北伐,这里写方针极为自然。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怀古转入忆昔。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