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多情的月亮中国古诗歌意象初探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主题单元标题多情的“月亮”——古代诗歌意象初探作者姓名李清中所属单位诸城市龙城中学联系地址诸城市龙城中学联系电话15966113577电子邮箱Lqz69@sina.com邮政编码262233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音乐化学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语文美术生物科学数学外语历史社区服务体育物理地理社会实践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二年级所需时间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月圆像画,月缺是诗”,“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月亮与文学,尤其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月亮是古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意象,也是包含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在诗歌中,借月抒怀、望月思乡、望月怀古、怀人几乎了诗词中的永恒的主题。本文试从分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中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回忆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会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诵咏过“月”这一意象,“月”这一意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本单元着重从高中课本中关于“月”的诗歌意象,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所有与“月”有关的诗词,然后分小组学习研究概括诗歌中“月”的内涵和象征,各小组借助网络、班级博客等工具和方式查找资料,交流编辑学习体会,力求在充分掌握有关诗歌材料的基础上透彻分析“月”的意象。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讨论,分析研究”月亮”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意义和影响,并撰写成文。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查找、了解高中课本中有关“月”的诗歌,并做到熟读背诵。2.能够把搜集到的诗歌根据“月”的意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会归纳不同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意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品味“月”的意象的过程中,学会通过意象还原诗人在吟月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感情色彩,并学会评价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