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第三单元词七首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词七首》。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文学常识。2.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品读不同风格的词作,认识豪放、婉约词风的不同特点,感知作者的创作倾向。三.鉴赏提示:鉴赏这几首词要注意:①以点代面的写法。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扩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以获得丰富完整的形象美感。③深入体验词中所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体会作者的爱憎情感。四.分篇诠释:*(一)《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写于李后主被俘将死前夕。由南唐君主变为宋朝囚犯,不仅失掉了小皇帝的宝座、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失去了自由,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产生了他特有的悲和愁,这些都通过那言怀抒志的词倾泻出来。全词以明净、凝炼、优美、清新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前人说李煜词是“血泪之歌”,是“一字一珠”,决非过誉。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造成良好的艺术效果,也是李词的重要特点,且对后世词家影响颇大;另外,他以直抒胸臆的方法倾泻了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在长期“花间”、“尊前”的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为后代词人的言怀述志的新体开拓了道路。(二)《雨霖铃》1.诵读提示:这首词的基调低沉,作者由于当时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痛苦万状。词上阕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种种情态;下阕以抒情为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失去了爱的慰藉后的痛苦情状。2.鉴赏要点:(1)融情入景的写法:起句“寒蝉凄切”写送别的大环境,暗示了送别地点,点染了送别气氛。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一到秋天“高柳乱蝉嘶”,这句写柳上蝉鸣,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会触动离情,这已点明了词的主旨。下面“对长亭晚”,写离情的意思更确定了,因为唐宋时期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和他心爱的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景物变得更清晰了,凄切的蝉声,河两岸的杨柳,河边待发的兰舟,离情自然更浓。(2)名句赏析:“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之所以出名,原因有二: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而成一幅鲜明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恰恰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离开心爱的人的次日清晨“酒醒”之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分明留在他心上,而眼前的景物变了,只有勾起愁情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心爱的人愈离愈远了,在这凄情的景物中,他怎能不倍感孤独呢?全词虽分上下两片,但浑然一体,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伤别”。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词运用的白描手法,记事、绘景、抒情,皆平实自然,又融而为一。作者善于“状难状之物,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因而受大众喜爱,享有任何词人都不曾获得的“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词人47岁,已经贬谪黄州两年多了。他是因“乌台诗案”牵连而被捕入狱的,由众人营救,才得以从宽处理,名义上安排他做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不得签书公事”,无事可做。但苏轼是一个很想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的人,在朝之日,他不仅上过一些安边定远之策,而且还写了不少富国强兵的论文,但未被采纳,理想也不能实现,如今却成为外放的闲员,不能不令词人感慨万端。词人就是以这样的心情游览“赤壁”,想到周瑜三十几岁就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无成,激愤难平,写下这首借古抒情的千古名篇。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历来被认为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鉴赏要点: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开篇就显示了词人广阔的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长江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接着词人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然后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