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课题如泣如诉课时2课题项脊轩志主备人潘晓娟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学习重点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学习难点按要求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基本意思,以便进一步赏析课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回头是岸猜古人名归有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唐宋派”⒉介绍“项脊轩”“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⒊介绍“志”“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三.正音正句读:1.正音:垣墙周庭(yuán)呱呱而(gū)泣先妣(bǐ)婢女(bì)姊妹(zǐ)持笏(hù)逾庖(yúpáo)牖(yuŏ)2.断句练习:(1)日过午/已昏(2)鸡/栖于厅(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4)然/自后/余多在外四、诵读品味1、教师范读1、2段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五、分段译读课文: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古今异义词:比去,已为墙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六、理清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板书具体内容:(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4)写轩中的枇杷树。七、作业与练习:⑴制学习卡片①归有光②《项脊轩志》;⑵“顾、稍、置、去、归”多义情况整理(利用《古代常用字字典》)⑶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二、质疑讨论: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板书:生活细节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三、具体分析㈠析“可喜”⒈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⒉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明确:狭小明亮破旧←-前―修葺-后-→幽雅阴暗安静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