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三维目标第一课时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2.简介本文背景材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3、烛之武形象分析。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幺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3、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4)小组讨论翻译,理清结构4、自主性学习效果检查(1)注音汜()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秦伯说()逢()孙(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夫晋,何厌之有D、秦伯说,与郑人盟E、失其所与,不知3、古今异义①东道主古义:今义:②行李古义:今义:③乏困古义:今义:④夫人古义:今义:第三部分:重点难点知识解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讨论各段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二、研读1、第一节(1)思考: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2)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字的用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第二节(1)思考: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2)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字的用法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第三节(1)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理清层次(2)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字的用法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第三课时一、研读末段1、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字的用法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思考:由此段可见出晋文公怎样的性格特征二、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性格特征三、归纳知识点1、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③越国以鄙远④邻之厚,君之薄也⑤既东封郑⑥若不阙秦⑦阙秦以利晋三、指明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