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登高》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强调情读,对诗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2、问答法:在梳理诗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内容和风格3、讨论法:对诗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初中大家接触过不少杜甫的作品,之前我们也学习了他的两首诗。谁能谈谈你心目中的杜甫,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诵读杜甫的诗启发学生)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因为杜甫情感丰富,所以梁启超称他为“情圣”。那既是诗圣又是情圣的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情呢?二、诵读1.学生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情感;2.学生谈诗的感情基调:悲;3.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4.诗的灵魂是感情,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诗,学生配乐朗诵。三、从情入手基调把握准,才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要读足就要品情。品一品诗人抒发的情。杜甫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那它肯定是有特色的。律诗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先写景再写情。从情入手,从颈联和尾联入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哪八层意思呢?(体现了哪些悲意)简练的语言有无穷含义,要从简练的语言中品出无限的情来。1、“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2、“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3、“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4、“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