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诗两篇短文两篇记忆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诗两篇》、《短文两篇》(自读课)《记忆》1.作者简介:韩少华,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代表作有《序曲》等,本文选自《暖晴》。他的散文构思新颖,角度独特,文笔流畅,饱含激情。2.文章的标题的理解:记忆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人们见过的、听过的、嗅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操作过的及情绪体验过的对象与活动等,通过识记、保持、再现与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本文则是通过对有关记忆的描述,剖析了记忆的思想根源,从而告诫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3.文章线索作者以“记忆,是什么”为线索,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把看似散乱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记忆的本质,使文章形散而神聚。4.全文结构文章以“年轻的朋友”对“记忆,是什么”开篇,在列举了人们对记忆的种种非本质说法之后,对“记忆”的特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形象生动的描述,进而深刻解剖了“记忆”的本质。最后以“哦,年轻的朋友,你……可触及了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了么”作结。全文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由表及里地阐说,首尾呼应,层次清晰,结构完美。5.文章写作特色(1)全文用语亲切而不失慷慨,感情真挚而激昂。(2)本文用凝练含蓄、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对“记忆”的种种认识,语中含情,情中有理,情理相谐,意境深广。(3)善于运用排比、对比、比喻,表情达意,使文章文彩斐然,诗意无穷。《门槛》1.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幼年目睹暴戾的母亲虐待农奴,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受别林斯基等人影响,强化了反对农奴制的思想。他对革命者的自我牺牲精神表示赞赏,但由于阶级、立场、世界观和生活范围的局限,他对革命者的斗争目标和方式又表示怀疑。这充分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弱点。早期作品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后期作品《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代表了作者思想与艺术的最高成就。屠格涅夫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又发生了女革命家行剌彼得堡总督事件,此后不久,作者就写出本文,以表达他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女英雄的敬仰之情。2.本文的线索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我”见到的门槛内外之情景,和“要跨进门槛”的姑娘与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的对话以及姑娘进去后,传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一个短小的时室内,用“知人论世”的题材,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课题,显示了作家思想和文字的双重功力。3.“门槛”的象征意义这是一篇用寓言故事写成的散文诗。“门里一片阴森黑暗”,门槛里有“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等,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虽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民主主义者为推翻沙皇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为追求美好的未来正进行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不难看出,“门槛”象征了这位“俄罗斯的姑娘”及当时先驱者的信仰,是他们推翻黑暗统治、解放人民于水火的理想。《短文两篇》(一)《鲁迅诗稿》序1.作者及文体特点: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郭沫若、郭鼎堂等,四川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诗集,也是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戏剧集《三个判逆的女性》、《王昭君》、《聂荌》、四十年代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解放后长期担任科学文化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本文是一篇书序。序是一种写在文首,用来说明著述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等的文体。2.本文结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