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日期:2012年08月第一部分:三维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一、新课导入1、导入我们对荷花不陌生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2、设疑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本文的情感基调?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和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技巧。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积极向上的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即自然美。二、自学释疑互助学习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三、初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找出表示作者夜游荷塘行踪的词语。3、本课的文眼是什么?。4、找出文中作者情感的语句有哪些?5、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四、讨论释疑(四人一组,交流答案,相互分享成果,用红色笔勾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跨组交流。小组长总结不理解的问题)探究①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探②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五、拓展练习:写出两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默第四、五、六段。一研读文本1、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③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2、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写作角度?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