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荷塘月色和我的空中楼阁培优教案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1.重点字词:(1)生字及易读写错误的字:〈1〉煤屑(xiè)〈2〉幽僻(pì)〈3〉蓊(wěng)〈4〉踱(duó)〈5〉参差(cēncī)〈6〉媛女(yuàn)〈7〉梵婀玲(fàn)〈8〉袅娜(niǎonuó)〈9〉鷁首(yì)〈10〉櫂(zhào)〈11〉敛烂(liǎnjū)〈12〉憩(qì)〈13〉幢(zhuàng)〈14〉绚烂(xuàn)〈15〉谧(mì)〈16〉缥缈(piāomiǎo)(2)词语解释:〈1〉幽僻:幽深僻静。〈2〉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3〉袅娜:柔美的样子。〈4〉风致:美的姿态。〈5〉弥望:满眼。〈6〉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7〉鷁首:鷁,水鸟。古时画鷁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8〉櫂:通“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9〉敛裾:裾,衣襟,这里是提一提衣裳的意思。〈10〉清健:清秀,矫健。〈1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12〉游目骋怀:游目,纵目四望。骋怀,放开胸怀。谓尽览景物,舒展胸怀。〈13〉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14〉宁谧:安宁,平静。2.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①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②李乐薇:1930年生,江苏人。台湾省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台湾、香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优美动人,风格温婉,其作品入选香港、台湾的语文课本。(2)写作背景:①《荷塘月色》一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的西院。文中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这一年,正值大革命失败之际。中国大地发生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蒋介石叛变了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但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哪里去》)。但是,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又无法安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情的真实写照。(3)鉴赏要点:①《荷塘月色》了解缠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及其变化过程,体会作者用白描手法,写尽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②《我的空中楼阁》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心中景,意中画,写人的本质力量对意象化了的景物,以体现蕴含的情致,极富感染力。(二)学习指导1.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作者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的较强的抒情性,往往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认识和感情,用以感染或启迪读者。无论人、事、景、物、无论情、理、意、味,都是使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欣赏散文的过程,总是由语言而知语义,由语义进入作品中的艺术世界,再深入一层,领悟其中更深刻的情趣或哲理。而散文的语言朴素冲淡,精练优美,色彩和谐,节奏自然,韵味隽永,浑然天成,既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欣赏散文的语言要反复朗读,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感染,走进作品中那个美丽的艺术世界中去。我们还要潜心品味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怎样修辞,怎样灵活地构思和安排语言,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这样才能获得文中淋漓尽致的美感。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铺垫等。艺术手法的赏析,要因文而异,同是写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写心中景,意中画,《荷塘月色》用白描手法着意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造了一种清静、幽暗、朦胧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着重理解分析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