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六《九日齐山登高》四步教学法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年级组别高二语文备课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专题六《九日齐山登高》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从登高诗中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杜牧过程与方法结合注解鉴赏诗歌,体会本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旷达与抑郁相结合,一唱三叹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杜牧的诗歌风格。教学重点了解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杜牧,结合注解鉴赏诗歌,体会本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把握旷达与抑郁相结合,一唱三叹的特点,初步了解杜牧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语:晚唐时期,大唐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诗歌也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是晚唐诗坛仍是余晖绚烂,出现了一大批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走进杜牧的怀古诗《九日齐山登高》,体会杜牧诗歌的风华掩映之美,感怀晚唐诗歌的秋花晚香。二、学习目标:1、了解晚唐诗坛的杰出代表杜牧2、结合注解鉴赏诗歌,体会本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旷达与抑郁相结合,一唱三叹的特点。3、初步了解杜牧的诗歌风格。三、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为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其五言古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纵横驰骋,感慨苍凉,多寄寓爱国和怀才不遇之感,如《感怀诗》;七言律绝则于坳折峭健之中,时见风华流美之致,气势豪荡而情韵缠绵,如《过华清宫》。有《樊川文集》杜牧关心国事,立主削平藩镇,收复河湟,大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之气概。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败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无可奈何时,他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因此做州官时喜与友人游山玩水,其登临咏怀之作总有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四、自学指导(一)内容: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要求:大声朗读两遍后,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时间:2分钟检查:学生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相结合。五、自学指导(二)内容: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按照以下格式回答:诗句通过……景物,描绘了……图画,表现了诗人……心情。时间:3分钟明确: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一排大雁正要振翅南飞,它们的倩影与青翠的齐山的影子倒映在碧波之中。山水一色,浑然一体。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清澄肃穆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佳节登临的愉悦心情。六、自学指导(三)内容: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面对“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情况,诗人有何举动?持何态度?提示:从原诗中找到诗人的举动时间:2分钟明确:身处尘世中,人的一生大多被烦扰包围,开口大笑之时难得几日,面对如此佳节胜景,诗人认为应当大口喝酒,酩酊入醉,忘却心中的郁结与忧愁,将美丽的菊花插满头,来酬答这良辰美景,无需为时光飞逝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怨恨。旷达,自得。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七、合作释疑(一)内容: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提示:注意诗中“难逢”、“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时间:5分钟明确: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旷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的凄恻低回。“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愁闷,郁郁寡欢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典故补充: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