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课题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课时1课题西塞山怀古新授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3、把握怀古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把握怀古诗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一、导语:我们已经学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今天我们继续唐诗之旅,来鉴赏中唐诗。中唐的诗坛诗人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其主要创作倾向。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创新求变。教学过程: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名句。(课件展示)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上名句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唐时期卓有成就的诗人刘禹锡,他还是当时进步的政治家、哲学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西塞山怀古》。二、前置性补偿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课件展示,请一位同学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刘禹锡、文学家、哲学家、诗豪、永贞革新、风格雄豪苍劲、寄寓深远、咏史大家。背景介绍安史之乱前,唐朝处于完全统一的状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使历尽了魏晋南北朝分裂之苦难的中华大地,得以重整雄风、长足发展,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其他上层建筑方面,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终于缔造了封建王朝历史上一个不朽的闪光神话。而在安史之乱后,各地军阀拥兵割据,称霸一方,唐王朝的君权一如周王朝一般,在无奈中日渐削弱,盛世不再。苦难随之潜滋暗长,终于长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灾难。三、【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世屡经盛亡盛衰,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四、诵读诗歌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纠正诵读中的错误。听一遍课件中的录音。齐读一遍这首诗。自由读4分钟背诵这首诗,并比较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检查背诵并分析语言风格。(幻灯展示)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就能判断出《西塞山怀古》所属的类别,是什么?怀古(咏史)诗。五、介绍怀古诗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六、鉴赏诗歌,合作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试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吴:负隅顽抗、不堪一击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达效果。“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之感。“收”,描写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可见“金陵王气”根本是靠不住的。“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惊慌失措之丑态。3、诗人在颈联中说“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有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