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课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总课时1课题汪涛课型新授课目标引领1、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2、学习归纳边塞诗歌的风格特点3、学习积累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诗中情感的把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复备一、导入由《藤王阁序》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佳句至今难忘,但作者也流露出空望长安、无人赏识任用的慨叹。在这篇序的结尾,诗人用一首《藤王阁》诗来作结,更为凝练地传达了这种情感。二、朗读全诗1、范读诗歌2、学生自由诵读,体悟情感3、指名朗读,指导语调、情感的把握三、请同学解读全诗大意四、赏析诗歌1、赏析首联①藤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高----临)②“配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藤王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以昔日繁华反衬现实凄凉。一“罢”字,转入对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故去,建时宴会的豪华如今以成过往云烟。感慨:繁华易逝,兴衰无常)③总结:此联为起,紧扣藤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用的是“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2、赏析颈联①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②此联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③思考:这两句所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④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3、赏析颔联①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对时间的描写。②“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来衬托人生短暂,同时从《藤王阁序》正文,也能看出其中暗寓着作者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并自然过渡到尾联。)4、赏析尾联①尾联由颔联的物换星移,联想到物是人非,发出“阁中帝子今安在”的疑问,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感慨。②“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空”给人怎样的想像空间?(“空”让人想到,江水自流,谁又在意?谁来欣赏?想到自古繁华总会消逝,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充实呢?……这一诗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感慨。)③结尾用对偶法作结,很有特色,可是又不像两扇门那样并列,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让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其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五、齐读全诗,再次感悟诗歌情感。六、领悟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六、作业:1、诵读全诗。2、课后再复习背诵《藤王阁序》。《从军行》一、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二、解题《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三、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四.诗的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五.根据注释自读课文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