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三维目标第一课时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1、背景介绍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1、人物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2、辞的体裁特点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3、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舟遥遥以轻飏()②眄庭柯以怡颜()③云无心以出岫()④景翳翳以将入()⑤或棹孤舟()(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乐琴书以消忧(lè)B.既窈窕以寻壑(yǎo)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wéi)D.聊乘化以归尽(chéng)(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知来者之可追()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④眄庭柯以怡颜()⑤策扶老以流憩()⑥云无心以出岫()⑦请息交以绝游()⑧曷不委心任去留()(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策扶老以流憩手杖B.帝乡不可期期待C.景翳翳以将入太阳D.善万物之得时喜好,羡慕(5)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C.或棹孤舟D.悦亲戚之情话4、我的疑难问题第三部分:重点难点知识解析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关于作者陶潜(365—427),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在辞官时,写下这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他在诗歌诗赋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歌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有先例的田园诗。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关于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三、诵读、疏通小序1、解释加点词幼稚盈室生生所资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足以为酒何则?尝从人事于是怅然慷慨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