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展示考情分析《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素材来源考查方式考查方向课外选择题理解概念、筛选整合、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学考真题试做](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为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并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的。(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1.下列对宋代开封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B.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C.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D.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D[由第三段可知,“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开封的城市体制,既体现统治者意志,又兼顾商业、市民意志,D项曲解文意。]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