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因为,只有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才能打开思想的闸门,使学生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这时,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就能使课堂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本着这种原则我设计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模仿运用。(二)过程与方法1、介绍作者和背景,分小组朗读课文。2、组织学生讨论“绿”的含义,从而解读课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2、领会“绿”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1、作者在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2、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蓬勃、有力、鲜活。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它。因为它让我们看到生的希望。今天我们来看看散文家陆蠡先生是怎样解读绿色的。(书写课题)二、介绍作者和背景(多媒体展示)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碎生活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真诚、淳朴的心灵,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歌颂,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三、梳理文章内容1、从题目入手分析课文内容。(小组讨论)理出结构: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2、分析作者各个部分所含的情感。(学生回答)归纳答案:喜悦满足、欢喜留恋、欢喜不快、祝福、怀念想念3、探讨文章“绿”的含义。(分组讨论)确定答案:绿色是生命;绿色是希望;绿色是慰安;绿色是快乐。从而理解“绿藤”的性格-固执,永远向着阳光长,永不屈服于黑暗。2、讨论作者在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作者在文中对“绿藤”的祝福就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祝福。他希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还祖国自由、民主。3、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讨论(学生讨论)1、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文中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文中借绿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蕴深厚。2、文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波澜起伏,感情也随之起伏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绿的知识,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蓬勃来自于精神的充实。让我们正确的看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