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一中高一语文《声声慢》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背诵醉花阴,引入: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我们来学习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1.学生齐读2.朗读示例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三.鉴赏〈声声慢〉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起句)起句分析图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举例:朱自清〈荷塘月色〉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