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培优教案一.[基础知识](一)易错难懂的字词:1.容易读错的字词:渣滓(zǐ)钦(qīn)昏愦(kuì)荠菜(jì)熨(yù)贴(tie)戛(jiá)戛乎衰飒(sà)2.容易写错的字词:诀窍昏愦黯淡熨贴藻饰轩敞蔚然大观严谨不苟要言不烦戛戛乎衰飒深邃3.难懂的字词:昏愦:糊涂,昏乱。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筹:计策,办法。展:施展。触类旁通:由己知某一事物或道理而了解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类:同类的、相关的。戛戛:困难蔚蔚然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蔚:茂盛,盛大。要言不烦: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要:简明扼要。烦:烦琐。(二)文学常识: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中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一位多产作家,仅诗歌就有三千六余作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诗人元稹交往甚密,世人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人称“刘白”。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仕途坎坷,曾任杭州太守、苏州刺史等。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作品《稼轩长短句》包括词作六百多首,艺术风格多样,基调昂扬,热情奔放,与大词人苏轼并称为“苏辛”。朱自清:现代诗人、散文家。字佩弦。对散文创作和古典文学颇有造诣,其散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朱德熙: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三)文体知识:文学评论的定义解析1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任务解析2文学评论的角度解析3文学评论的方法解析4二.[学习指导]问: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朱光潜是怎样根据评论的重点和需要,恰当地选择评论角度的?答:朱光潜在评论的开篇就交代本文鉴赏的对象和要点是“谈一谈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西江月》这四首词选择典型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的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炼”。评论第一首《忆江南》,是从语言精炼入笔,以“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的角度展开评论的。作者认为白居易抓住“江花”“江水”两个典型情节抓得准确、抓得恰当。作者抓住这两个景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加以比较,着意渲染江南春天鲜明而生动的绚丽色彩,把白居易“有尽之言”所传达的“无穷之意”挖掘出来,展示给读者。作者评论第二首《忆江南》,是以情景交融的角度,深刻而精辟他指出,白居易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气氛和情趣与第一首“显然有别”,是要表达一位宦海沉浮、饱经沧桑的老人所偏好的清幽的气氛和闲适的情趣。“寻桂子”“看潮头”正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佳的典型情节。作者评论辛弃疾的两首词,是从分析景物描写入手的,但评论的角度又各有不同。评论《鹧鸪天》,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知人论世的道理,并由此出发,引导读者一起挖掘隐藏在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从早春乡村景象的描写中体味国破家亡的悲苦。《西江月》评论的重点则是词的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力分析了遣词造句的精炼。可见,作者在本文中确是根据不同的评论重点和需要、恰当地选择了评论角度,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问: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中,作者是如何处理引述与评述关系的?答:《谈朱自清的散文》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没有一点繁琐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不是一般的引用原文,而是把引用与具体的艺术分析紧密结合,根据评论的重点和需要,或详或略,但都精辟入里,给人以启发。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独到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比如,作者引用了《威尼斯》中对纵横交错的河道和行驶其中的各种船只的叙述,然后加以评析。这种评析不是泛泛的,而是抓住新鲜、有趣、恰当的比喻,喻体选择十分巧妙。大街、小胡同、公共汽车,这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既平常又熟悉,不但能体现水城威尼斯的特点,而且能给没到过那里的人新奇的联想和感受。三.[巩固提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