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理解本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关于课文:1.背景简介白居易是唐代中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因避乱越中,得以接触普通劳动群众,对后来创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有一定的影响。他在一些诗中,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提出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触犯了不少权贵。《琵琶行》就写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时候。2.结构简析:全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诗前有小序。小序交代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首段八句,不仅写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缘起,而且定下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为情节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段着重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第三段是琵琶女自叙身世。第四、五段可看作一个部分,主要写诗人的感慨。3.课文重点难点诗中描摹音乐的片断,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二.重点、难点:《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写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琵琶女演奏《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描写,可从中体味其意境与声韵美。诗人将她的三次演奏贯穿全诗,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写琵琶女技艺高超,有三个代表性乐段:乐段一以比喻与摹声写大弦小弦及二者交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急切而愉悦的情调。乐段二先写了“莺语”般清丽又流畅的乐曲,后又变化为“泉流冰下”的冷涩之音,直至弦凝绝”似终止状态,以静写动,以无声写有声,使听者与演奏者的意绪完全融合到一起。乐段三开始即奏出“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最强音,是高潮到来的信号,迅速发展而为“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听者正紧张入神之际,“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终止了,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诗人借写琵琶女悲凉的身世,来抒发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牢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作者感触最深的表白,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句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情,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1)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2)写了弹奏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较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3)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是虚中见实的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特色。【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括号中的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湓(pén)浦口憔(qiáo)悴铮(zhēng)铮然恬(tiǎn)然迁谪(zhé)B.荻(dí)花浔(xún)阳嗒嘈(zāo)六幺(yāo)迸(bèng)裂C.唧(jī)唧银钿(diàn)篦(bì)子呕哑(ōuyǎ)收敛(liǎn)D.予(yǔ)左迁九江郡司马委身为贾(gǔ)人妇嘲哳(zhāozhé)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3)铁骑突出刀枪鸣(4)整顿衣裳起敛容(5)凄凄不似向前声(6)嘈嘈切切错杂弹(7)我闻琵琶已叹息(8)暮去朝来颜色故A.(1)(3)B.(2)(4)C.(5)(8)D.(6)(7)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职官制度。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问)千呼万唤始出来(才)B.弦弦掩抑声声思(愁思)醉不成欢惨将别(悲伤)C.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秋月春风等闲度(不当作一回事)D.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凄凄不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