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一语文《六国论》培优教案一.[基础知识](一)易错难懂的字词:1.易书写错误的字(1)谗诛(注意与“馋嘴”的“馋”;“搀扶”的“搀”相区别)(2)殆尽(注意与“饴”、“怡”、“贻”相区别)(3)与嬴(注意与“输赢”的“赢”;“羸弱”的“羸”相区别)(4)王翦(注意与“剪刀”的“剪”相区别)(5)摈秦(注意与“傧”、“滨”、“缤”、“槟”、“殡”相区别)(6)范雎(注意与“睢”、“雏”、“雉”相区别)(7)疆埸(注意与“场”、“扬”、“惕”相区别)(8)苏洵(注意与“恂”,“询”、“殉”,“峋”、“荀”相区别)(9)苏辙(注意与“撤”、“澈”、“辄”相区别)2.易读错的字:(1)赂秦(lù)(2)厥先祖父(jué)(3)暴霜露(pù)(4)反间计(jiàn)(5)洎牧(jì)(6)率赂秦耶(shuài,yé)(7)餍足(yàn)(8)荆棘(jí)(9)为国者(wéi)(10)范雎(jū)(11)摈秦(bìn)(12)疆埸(yì)(13)殆尽(dài)(14)燕赵(yān)3.词语释疑:(1)通假字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①非兵不利:“兵”在这里是指“武器”,在现代汉语中,指“军人、士兵”。②其实百倍:“其实”在这里是指“它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③刺客不行:“不行”在这里是指“不前去”,在现代汉语中,指“不可以”或“不中用”。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在这里是指“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3)重点词语解释①思厥先祖父:厥,这里相当于“其”,可释为“他”或“他们”。②暴霜露:暴,这里释为“冒着”。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这里释为“亲附、交好。”④始速祸焉:始,这里释为“才”;速,这里释为“招致”,动词。⑤洎牧以谗诛:洎,这里释为“及,等到”。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这里释为“将近,差不多”。⑦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理,与“数”同义。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⑨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⑩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如果;量,估计、判断。⑾率赂秦耶:率,全部、一概。⑿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4)词类活用①秦以攻取之外:攻,攻战的方法,动词用作名词。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有礼地对待,名词用作动词。③日削月割:日,每天;月,每月。均为时间名词用作状语。④李牧连却之:却,使……退,使动用法。(5)一词多义①始: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②为: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C.为国者无使……所劫哉!(动词,治理)③以: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B.洎牧以谗诛。(介词,因)C.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D.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顺接,才)E.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连词,表顺接,来)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6)文言句式①判断句:A.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用兵的功效。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②固定结构:A.“以……为……”: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以”与后面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B.“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表示被动,“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无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③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解释为:胜败存亡的命运。“胜负”、“存亡”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县),北宋著名散文家。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的举荐,宋仁宗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参加修纂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去世。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善作政论,文章议论锋利,明快酣畅,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本文选自其中的《权书》。《权书》中有十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章。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2.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前朝藩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