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综合分析编制:审核:科长:总工程师:目录一、2017年采掘区域概况二、2017年采掘工作面生产情况三、2017年煤层动用情况四、2017年煤层储量变化情况五、2017年采掘区域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六、2017年地质综合分析结论及下一步工作重点一、2017年采掘区域地质概况2017年采掘区域主要在12煤和16煤四采区进行,本采区位于北徐楼井田西部,东与二采区相邻,西临近奎子断层,南到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线,北到北徐楼及奎子断层保护煤柱线。本区域现开采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300水平12下煤、16煤。采掘区域12煤,走向平均长约1221m,倾向长约520m.走向长平均约820m,倾向长平均约739m。采区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开采实行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为瓦斯煤层,各煤层均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无导水构造。采掘区域八灰与煤14、十下灰与煤16、十一灰与煤17等为石灰岩与煤层直接接触,石灰岩构成煤层的直接顶板,这种特殊的煤岩层组合关系可以成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41207、41208工作面直接顶板分别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局部有泥岩或炭质泥岩伪顶发育,为不稳定~中等稳定顶板。直接底板为八灰,厚度0.29~6.64m,平均2.98m在八灰底板分布区,一般可见一层平均厚度0.10~0.54m,平均0.26m左右的泥岩伪底,为中等坚固~坚固底板。。41605、41607、41608工作面直接顶板为十下灰,厚度0.04~0.15m,平均0.08m,为极稳定顶板。底板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粉砂岩厚度0.66~6.44m,平均4.50m,抗压强度为49.20Mpa;泥岩厚度0.54~5.62m,平均1.24m,抗压强度为29.30Mpa,为不坚固~中等坚固底板。12下煤层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以沥青、玻璃光泽为主,偶见油脂光泽,参差状或贝壳状断口,内、外生裂隙均发育,一般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点状黄铁矿。硬度1.9~2.0。12下煤层的平均视密度(ARD)分别为1.31t/m3。16煤层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16煤层以沥青、玻璃光泽为主,偶见油脂光泽;16煤层发育网状裂隙,一般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点状、片状黄铁矿。硬度1.5~1.6。16煤层的平均视密度(ARD)分别为1.28t/m3。采掘区域煤层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5~10°,受断层影响的地段,局部煤层倾角有变大的趋势。煤层沿走向、倾向均有轻微的波状起伏,起伏跨度较大,幅度较小。二、2017年采掘工作面生产情况2017年全矿完成掘进生产总进尺8450米,回采煤量66.8万吨,掘进工作面16煤主要安排41607运顺、41607下轨、41610上轨、41608下切眼、41608、41610运顺、41610下轨辅助顺槽工作面。12煤主要安排41210上切眼、41211轨道顺槽、41211运输顺槽、41209上轨、41209下轨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是41207工作面、41208工作面、41605工作面、41607工作面、41608工作面。三、2017年煤层动用情况2017年度生产期间,矿井总动用资源储量71.5万吨,损失资源储量4.7万吨,矿山实际采出煤炭66.8万吨,回采率93.4%,损失量原因分析:1、工作面由于受回采工艺限制的正常厚度损失。2、工作面相对面积、厚度的减少造成的损失。3、丢落的顶、底煤造成煤炭损失。4、工作面受地质构造的影响。5、提高回采率措施:2017年在提高工作面回采率方面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保证了回采率达到要求:1、我们加强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及资源不可再生的全社会性教育,使全矿所有干部职认识到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2、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我们及时下发预防丢煤通知单。3、由安全监察科负责检查各采煤队的浮煤清理情况,浮煤平均厚度均不超过0.03m,确保工作面回收率达标。4、严格执行回采率奖罚制度。5、工作面若过断层时,我们及时的研究方案,提出可行的措施,在保证安全通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6、定时组织人员进行义务劳动,及时清理皮带下的浮煤,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煤炭资源。总结以上经验,我矿工作面回采率及采区回采率虽然达到了标准,但还有一定潜力可挖,根据以上分析,在以后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工作面损失,今后要降低工作面落煤损失。2、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炮采工作面的浮煤、老塘煤回收。3、杜绝工作面丢顶、底煤现象。4、总结资源管理工作上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