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介绍一、专业概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是1987年从世界经济专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专业,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力的学科。国际贸易专业是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入世,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对我们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面对竞争压力与挑战以及我们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及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四化”,即国际化、电子化、数字化和规范化。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在重视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在重视理论规范分析研究及定性分析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证研究及应用数学模型与经济计量学的定量分析研究。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精神,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进行不断调整,不仅优化了传统课程设置,而且加强了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如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国际经济学、专业理论主文献研修课等,同时还开设大量的新课程,如,商务外交中国对外贸易专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实证分析、服务贸易专题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及发展趋势,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部分基础与专业课程中还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最新教材的引进,很多课程如高级国际经济学等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更好地培养掌握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的国际化通用复合型人才。二、主要研究方向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国际市场营销3.国际金融与投资4.国际商务外交与WTO5.国际贸易实务三、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前沿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题性研究,包括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等。国际市场营销对当代国际营销理论的发展前沿及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策略进行专题性研究、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国际金融与投资对国际金融理论与投资理论发展的前沿以及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体制改革、金融创新及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对对跨国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产业竞争,结合案例进行专题性研究与实证分析。国际商务外交与WTO研究商务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对商务外交的主体、行为、法律体系及一般规则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商务外交与WTO谈判与争端解决进行专题探索。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贸易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主要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分析,大量案例分析及实证分析是这一研究方向的突出特点。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种涉外经济部门包括公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1及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经济实际业务、经营管理、调研咨询、政策研究、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专门高级人才。特别是博士生阶段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培养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人才。五、本专业师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科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10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人在读博士学位,该学科博士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包括黄卫平、高成兴、韩玉军、关权等教授为代表的知名经济学家,并聘请了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国际控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黄卫平,男,1951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意大利经济发展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任教,曾任国际经济学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讲授“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