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剪梅》课程教学设计1/4《一剪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品味中体会典型意象的表现力,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意境与情感。2、诵读品味,进入情境,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前期的艺术风格。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把握全诗。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学准备:多媒体音乐《月满西楼》。预习提纲:通读全词,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认真批注,初步读懂诗词大意。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幽怨。关于李清照,同学们都已不陌生了,高一时我们学过她的《醉花阴》、《声声慢》,还记得吗?请背诵《醉花阴》《声声慢》。学生活动:思考,诵读。二、检测预习:1、请一位学生朗读,矫正读音。全班齐读一遍。2、结合语境解释以下词句,并说清加点词的意思。香残.谁.寄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闲.愁活动步骤:点多名学生回答,存在问题的词句,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展示。三、明确学习目标:1、在诵读品味中体会典型意象的表现力,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意境与情感。2、诵读品味,进入情境,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驱动性问题一1、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位少妇居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活动步骤:(1)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少妇形象和居处环境的句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剪梅》课程教学设计2/4(2)分组讨论归纳。(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明确:①一个年轻美丽、独居家中的少妇形象。诗中依据:罗裳、兰舟、锦书等都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这位女子应该是美丽的。而“独上兰舟”显示了她的孤独。明确:②荷花香残、玉席生凉,兰舟泛波,说明少妇居处的环境很幽静、优美。“红藕香残”以点带面,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突出了寂静氛围。2、这位少妇有什么样的心事?少妇思念的人出现了吗,他此刻在做什么?词人怎么传达少妇思夫之情?活动步骤:(1)朗读课文,寻找典型意象,勾画重要词句。(2)自学、讨论。(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4)学生自主板书,教师适时矫正。明确:①“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说明少妇渴望有人寄书信来,心中充满相思之情。明确:②虽没有明写,但写到“两处闲愁”,说明少妇思念的人此刻也在思念少妇。两人的感情甚笃。明确:③写少妇盼“锦书”;遇“雁”阵;观“水”流。学生自主板书:写少妇盼“锦书”(设问)少妇:思夫遇“雁”阵(比拟)夫:思妇(彼此感情甚笃)观“水”流(寓情于景)驱动性问题二1、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活动步骤:(1)思考,分组讨论。(2)交流展示,师生评价。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剪梅》课程教学设计3/4明确:“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这句诗意境阔大静寂,哀怨凄冷。教师板书:意境:阔大静寂,哀怨凄冷。2、有人认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一种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请谈谈你的看法。活动步骤:(1)思考,分组讨论。(2)交流展示,师生评价。明确: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此情也进一步深化,由思念而转化为闲愁。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本词最动人的几句,有人认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余味无穷,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