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高2015年10月高三地理试题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2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D.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2.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图1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甲处石柱林立、排列整齐(见图2),柱子之间垂直裂隙发育,每根石柱高约2030‒米、直径约4060‒厘米,横切面大致呈六边形。据此回答第3、4题。3.图1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1图例砾岩砂岩石灰层岩浆岩侵蚀面断裂面第3、4题图1甲第3、4题图2第1、2题图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4.图2所示石柱林是A.砂砾岩B.片麻岩C.玄武岩D.花岗岩读图,回答第5、6题。5.甲地的气压值可能是A.1031百帕B.1017百帕C.1013百帕D.1000百帕6.若甲地位于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地为偏南风B.N地为偏西风C.M地为偏北风D.N地为偏南风读图,回答第7、8题。7.图中甲海域洋流的流向是A.大致自西向东B.大致自东向西C.1月向西南流D.7月向西南流8.关于乙岛气候类型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年降水总量少D.有明显干湿季读图,回答第9、10题。9.图中P地河流的流向、P地的地质构造分别为A.自北向南背斜B.自南向北断层2第5、6题图北第9、10题图9°7°80°82°甲乙第7、8题图C.自南向北向斜D.自北向南断层10.在R城森林火险等级最高的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A湖泊的蓄水范围符合图C中的bB.当地苹果、荔枝正值成熟季节C.图A中的湖泊水被人们大量用来灌溉D.当地的河流正处于低水位时期图1、图2分别是我国某城市四个辖区最近10年不同季节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该城市增温效应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该城市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可能导致市中心A.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D.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下表为2000-2010年我国中西部甲、乙、丙三个省市的人口变动情况表,据此完成第13、14题。地区自然增长数(万人)十年人口增长幅度(%)总增长数(万人)甲170-5.0-300乙168-0.2-4丙97-6.6-20513.关于三个省市人口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乙的人口总量最大C.丙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D.甲净迁出人口最多14.三个省市人口的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有①“留守老人”增加②减缓人口老龄化③加重就业压力④缓解人地矛盾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能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也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据此完成第15、16题。15.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那么安徽、江苏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的时间是303.02.52.01.51.00.5最高气温甲区乙区丙区丁区气温变化趋势(℃/10年)冬春夏秋第11、12题图10冬春夏秋3.02.52.01.51.00.5最低气温第11、12题图2气温变化趋势(℃/10年)甲区乙区丙区丁区A.秋分B.寒露C.霜降D.白露16.华北地区小麦播种后,最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是A.伏旱B.洪涝C.寒潮D.台风下面两图为经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我国某湖泊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属性资料图。读图回答第17、18题。17.与图1相比,图2中湖泊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是A.鱼排水箱B.泥滩沙滩C.湖泊水域D.草洲草地18.与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