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2、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A、文官政治取代了地方藩镇的军人政治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特权政治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利机构出现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5、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以及兴起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东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及变化6、“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7、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的因素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8、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9、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10、1949年6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图1);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1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2);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3)。《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体现了()A.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B.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C.“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11、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