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第一学期艾青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分50分)1.(2015·安岳实验中学高三月考)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大宗伯第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陈经邦的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120间,俗称“百廿间大厝([cuò]“厝”一词亦被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A.分封制B.宗法制C.古代建筑D.科举制解析:选A。图片中的“大宗伯第”反映的是宗法制,“进士”二字反映的是科举制,“居第”二字反映的是古代建筑。但是本题并没有反映出分封制,所以,作为证据,该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分封制。2.(2015·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解析: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用犁松土、田地除草、两人或两牛并耕、播种工具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度是指土地归私人占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是农业管理方式,故D项错误。3.(2015·河北冀州中学高三月考)《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A。从材料“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知,只要有才,可不必拘于年龄限制,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不合题意;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故④错误。所以应选A。4.(2015·河北保定摸底)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那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1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较高级演化形态”“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阶段的‘合’”等信息,可知该教授认为行省制度既保持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集权的特点,又结合了分权的优点,是两者优点的合并,所以A项符合题意。5.(2015·沈阳高三质量检测)“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A.近代化史观B.全球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解析:选A。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从“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可知A项与题干相符,故A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6.(2015·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