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玉溪市高中毕业生复习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2、Cu-64、Al-27、Fe-56、S-32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以下有关对PM2.5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因素B.其颗粒小,在大气中停留时问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C.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与PM2.5的存在可能有关D.会导致城市产生雾霾天气8.以下物质检验的结论可靠的是A.往某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呈现紫色,说明溶液中含有苯酚B.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后得到的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说明生成了乙烯C.在制备乙酸乙酯后剩余的反应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还有乙酸剩余D.往无色溶液中加氯水,再加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呈紫色,说明有I-9.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Y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YZ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D.W的最高价氧化物与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10.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B.常温下,46g分子式为C2H6O的物质中含有的极性键数一定为7NA,非极性键数为NAC.一定温度下,1L0.50mol·L-1NH4Cl溶液与2L0.25mol·L-lNH4C1溶液含NH4+物质的量不同D.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4H8Br2结构中含一个-CH3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有4种B.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是鱼油的主要成分,它们含有相同的官能团,是同系物,化学性质相似C.胡椒酚分子(结构如右图)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D.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作用形成的聚合物链节中只含有一个苯环12.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A.在水电的c(OH-)·c(H+)=10-24的溶液中,Fe2+、NO3-、SO42-、K+可以大量共存B.pH=8.3的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C.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1-)=c(NH4+)>c(OH-)=c(H+)D.0.2mol/LCH3COOH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2c(H+)-2c(OH-)=c(CH3COO-)-c(CH3COOH)13.A、B、C三种强电解质,它们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如右表所示:下图左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足量的A溶液、足量的B溶液、足量的C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了16g。常温下各烧杯中溶液的pH与电解时间t的关系如上图右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要使丙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需向烧杯中加入4.5g溶质B.电极e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5.6LC.乙烧杯的总反应为:D.M为电源的负极,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第II卷(非选择题,共l74分)注意事项:第II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26.(15分)甲醇是一种新型燃料,甲醇燃料电池即将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工业上一般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甲醇,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H1=-116kJ·mol-1(1)一定温度下,将2molCO和一定量H2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若在相同温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反应10s后CO的物质的量为l.2mol,则0~10s的平均反应速率v(H2)=。(2)在容积为2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研究在230℃、250℃和270℃三种温度下合成甲醇的规律。右图是上阳离子Na+、K+、Cu2+阴离子SO42-、OH-2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