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主张学生通过一定时长的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一个真实世界中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完成一项源自真实世界经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进而逐步习得包括知识、可迁移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在内的21世纪核心素养。我们提出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理念,将学科知识的项目式转化实现项目式学习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中心,立足于核心知识内容,而非课后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重构的目的在于将核心知识内容转变为适合项目探究的项目式学习内容。学习源于问题或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因此,项目学习都源于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更适于知识的应用。学科间及学科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实际生活中,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解决真实问题时是相互连接和交叉的,因此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十分重要。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同时充分考虑网络环境的支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项目活动,完成项目作品。通过作品而不仅仅是考试来展示和验证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区别于传统教学的考试至上,在项目式学习中,项目作品是最重要的学习成果,通过项目作品来考量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知识掌握,更能够反映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收获。重视协作学习和高级思维培养。通常来说,在问题驱动下,完成项目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协作学习,合理分工并共同完成项目活动。在此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来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环境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且数字化资源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可以以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用于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实践、知识积累,同时也包括网络情境中的探究与协作。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项目式学习在评价方式上更具有多元性,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种角色,融合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个人与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多样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在打破课程结构、建立学科间联系的基础上,对课时的安排也更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需要,采用长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调控为学生的活动探究提供支持。基于国家课程重构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流程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就是将国家课程改造成为项目式课程的过程。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基本环节可以实现核心知识的项目式改造,过程如图1所示。图1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设计流程学科课程结构、知识点分析。进行国家课程重构的第一步是首先要对学科课程的结构、知识点进行详尽的分析。分学科的项目组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内容梳理,将关键知识点进行汇总,形成基本知识单元表。再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讨论交流,项目组教师在跨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基本知识单元表进行深化构建,统合成为一个以本学科知识为主、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全科知识树”。“全科知识树”的构建,从知识内容上将国家课程中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的转换涵盖相关学科知识,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为项目式课程内容的确定打下基础。学科知识应用范围分析。针对“全科知识树”中所汇总的学科关键知识,项目组教师首先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进行分析,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社会性议题、当前热点问题以及身边所要解决的显示问题,初步列举学科知识的应用领域与条件。针对具体的知识应用范围,项目组教...